第一卷 第404章 三題很通透

拜完張飛。

徐鶴就跟騷人兄分開了。

他自去尋那宙字三十三號。

不消半盞茶的功夫,徐鶴便找到了自己未來考試的小號子。

當徐鶴看到那僅容一人的逼仄小房時,不由感嘆,但凡自己是個胖子,估計進去後轉身揮肘都難。

這哪裡是什麼號子,簡直就是個鴿子籠嘛!

不過,不幸中的萬幸是,徐鶴他所在的宙字三十三,正在名媛口前的東西巷中。

這裡的號舍全都是二百來號一排。

自己的三十三號距離巷尾還有很遠,終於不用在考試時聞些可怕的味道。

啥也不說了,皆是薛小侯爺之功。

若是沒有他,估計徐鶴等人現在還在路上擠著呢。

按照這進場的速度,排到屎號的可能性還真不小。

到了這會,天還沒到五更,徐鶴沒有太早起床的習慣,剛剛還處於新鮮勁兒中,人比較亢奮。

但一走進號子,困頓之意席捲而來。

他本想著趴在身前的木板上假寐一會兒。

可不知不覺間,突然聽到耳邊有人喊道:“相公起來,題目紙來了。”

徐鶴聞言猝然一驚,抬頭髮現此時早就天光大亮,對面巷子裡的號軍用打量怪物的目光看著他。

叫醒他的是號軍,手裡拿著一疊紙。

徐鶴連忙告了聲謝,接過紙後卻並沒有捉急開啟,反而將其放在板上,整個人閉目凝神讓自己從睡眠模式中漸漸醒來。

又是一刻過去。

當他再睜開眼時,不由神清氣爽。

今天是鄉試第一場,考文七篇:《四書》義三篇,經義四篇,謂之制義,也有稱舉子業的。

十二那天第二場則考論一篇,詔、誥、表、判五道。

十五日第三場,策五道。

一天之內寫七文,壓力對於很多士子來說還是不小的。

但徐鶴是經歷過後世恐怖高考的高分黨。

從穿越後熟悉了制義,天天就跟謝良才約定每日必刷十文。

久而久之,七文對他來說,就是個小意思。

但鄉試不同以往,還是要給與足夠的重視的。

首先,鄉試的規矩,三場尤重首場,也就是八股文寫作是最重要的。

佔分比最高。

那麼問題來了。

七篇八股文如果算一百分,有沒有佔分比高的那一篇呢?

國家規定……沒有,一視同仁。

但徐鶴相信,只要是人,就有做事的規律可循。

因為四書題一向比五經題更受重視。

故而七篇裡面前三篇更加重要。

再分析前三篇四書題。

首先,第一篇肯定是最重要的,考官對你的第一印象嘛,第一篇做不好,後面就算你再牛逼,人家主觀覺得你不行,那你行也不行。

好,第一篇優先順序調到最優先。

再看第二篇,一個人做文章,第一篇全副精神,第二篇寫熟了,便有筆隨之妙,第三篇靈感就枯竭了。

如果按照平時的順序,先寫第一,再二、再三。

簾官讀卷,每況愈下,索然無味。

但如果自己將第三篇和第二篇換一下寫作順序呢?

考官看到第三篇時,見文中妙筆連連,那肯定重新振作興致勃勃,毫無委頓之態,那麼文章……則售矣。

想到這,徐鶴已經知道了自己的寫作過程。

時間緊迫,他將三篇文章按照一三二的順序依次排開。

第一篇,《必也使無訟乎》……出自《大學》。

第三篇,《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,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》……出自《中庸》。

第二篇,《為政以德》……出自《論語》。

好傢伙,三題考了三本書,不帶重樣的。

第一篇的《必也使無訟乎》全句是……子曰:“聽訟,吾猶人也,必也使無訟乎”。

題取全章最後一句,但這題也出現在《論語·顏淵》中。

孔子曾為魯國大司寇,相當於後世的最高法官,他的事項提倡德教,所以有【聽訟,吾猶人也,必也使無訟乎】的觀點。

朱熹對這句的註釋是“蓋我之德既明,自然有以畏服民之心志,故訟不待聽而自無也!”

意思其實很簡單,無非是儒家的那老一套,只要搞懂了聖人的那一套德教的哲學思路,那這種題目手到擒來。

徐鶴直接在稿紙上破題道:“訟有不待聽而自服者,為政者實使之然也。”

什麼意思?

有不用審理又能讓老百姓順服的時候,這其實都是當政者的政策使它實現的。

寫完後,徐鶴對自己的破題十分滿意。

所謂“國雖治不能去刑,主雖賢不能廢法”,法律是一個社會的絕對必要,同時,國家的法律應該廣泛宣傳,讓老百姓知法懂法,這樣君子懷刑,小人畏法。

人民就不會因為缺乏法律意識而生事端了。

徐鶴的破題,解釋起來,可能在後世沒什麼了不起的,但在當今這個法治不健全的社會,是很有實用性,很振聾發聵的。

透過三日前跟主考顧守元的接觸。

徐鶴髮現這個人處理事情很有手段,且謹小慎微,這是典型的法制型人格。

所以徐鶴開篇就闡明,想要路不拾遺,那就要搞法律建設。

這是顧守元這種型別的文官最喜歡的句子。

所以,科考第二個技巧。

投其所好。

寫完破題,徐鶴並沒有一氣呵成。

他轉手拿起第三篇《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,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》。

這一篇的斷句,其實應該是,中也者,天下之大本也;和也者,天下之答道也。

中、和二字乃是《中庸》這本書的根本思想。

確實是顧守元這種文化人、清流官喜歡出的題目。

徐鶴破道:“【中】言大本達道之德,【中和】之體用備矣。”

解釋起來,就是【中】表示的是,天性、天理流行於萬物之中,【中和】則完美地體現了天下萬物的本性和作用。

《中庸》這本書,抽象概念多,概念和概念之間的推演關係多,意旨頗為玄奧。

徐鶴的破題看起來平平無奇,但若是對《中庸》研究頗深的人,就能看出他這兩句話,其實是有多層聯絡的,很複雜。

第二篇則是《為政以德》。

論語一向是考生們喜聞樂見的考題。

徐鶴很慶幸在第二篇遇到了《論語》題。

也就是說,只要發揮正常,徐鶴三篇可能都不會寫差。

顧守元這個人很有意思,第一篇講法制建設,第二篇說的是個人道德建設,第三篇則是天地萬物執行的規律,講究一個不偏不倚。

從這三篇制義考題就能看出。

這位主考大人,追求的聖人之道,可是不偏不倚,中正直行的大道。

想明白這點,徐鶴破題:“正本於德,正人者先自正也。”

你不是講道德嗎?

可以。

在講別人之前,先把個人的道德修養提升起來。

完美契合顧大人的人生哲學。

通透!

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,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,我們會盡快刪除。
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,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,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。
Copyright © 2024 https://www.lekudu.com All Rights Reserved